在广告联盟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中,虚假流量(俗称“流量蛀虫”)通过机器作弊或人工作弊手段,骗取广告费用,严重损害广告主利益,破坏生态平衡。识别并踢出这些“流量蛀虫”,需从技术、数据、行为模式等多维度构建反作弊体系。以下是具体指南:

一、识别虚假流量的核心维度
虚假流量通常表现出目的性(为骗取费用而生成)和规律性(作弊手段重复),与真实流量的自然性(用户行为多样)和多样性(需求各异)形成鲜明对比。识别时可聚焦以下特征:
1. 流量来源异常
- IP地址集中:大量点击来自相同IP段(如C段IP重复出现),或IP与用户地理位置不匹配(如VPN/代理IP)。
- 设备指纹雷同:同一设备伪装成不同用户(如模拟器、虚拟机、无真实IMEI的手机)。
- 来源页面缺失:广告点击无来路(如直接访问或弹窗流量),或来源页面存在引导性不良语句。
2. 行为模式异常
- 高频点击:同一IP/设备在短时间内多次点击(如1秒内点击多次),或点击时间间隔固定(如每10秒一次)。
- 无效交互:点击后无页面浏览、无停留时间、无后续行为(如直接关闭页面)。
- 转化率异常:点击量高但转化率极低(如无注册、无下载、无购买),或转化行为集中在特定时间段。
3. 数据断层与集中
- 前后端数据割裂:广告投放数据(如曝光、点击)与转化数据(如注册、购买)不匹配,无法追踪后续效果。
- 数据表现集中:流量集中在特定设备、地域、时间段(如凌晨大量点击),或用户行为高度一致(如同一路径操作)。
二、反作弊技术手段
通过技术工具和算法模型,实时或近实时识别虚假流量,核心方法包括:
1. 基础规则过滤
- IP排重:24小时内同一IP仅计费一次,通过C段IP辨别动态IP作弊。
- Cookie排重:记录用户访问痕迹,重复Cookie不计费(但需防范清空Cookie作弊)。
- 时间顺差检测:设置点击与页面打开的时间阈值(如3秒内点击视为作弊),或检测点击时间间隔是否固定。
- 来源统计:记录广告放置页面的来路,非搜索引擎或直接访问的流量需重点审核。
2. 高级行为分析
- 设备指纹技术:收集浏览器类型、操作系统、屏幕分辨率等生成唯一设备码,识别同一设备伪装。
- 鼠标轨迹分析:机器人点击通常为同一坐标值,且缺乏KEYUP/KEYDOWN事件。
- 行为模式聚类:通过无监督学习(如孤立森林、LOF算法)识别异常行为集群。
3. 机器学习模型
- 有监督学习:用历史数据训练模型,标注正常/作弊点击,自动识别作弊模式。
- 图关系分析:构建用户-IP-设备关系图,识别作弊网络(如大量设备关联同一IP池)。
- 动态对抗:持续更新模型以应对作弊手段进化(如4G代理IP、真机农场)。
三、反作弊实施策略
构建“事前预防-事中监控-事后完善”的全流程风控体系,平衡广告主ROI与用户体验。
1. 事前预防
- 联盟协议约束:明确禁止域名词投放、隐藏广告、流量劫持等行为,违规可封号或拒付佣金。
- 渠道准入审核:筛选高质量联盟客,重点检查推广网站流量、相关性、历史表现,拒绝马甲网站或低质量渠道。
- 追踪Cookie有效期:设置较短有效期(如1-3天),防止概率性归因作弊。
2. 事中监控
- 实时数据看板:监控点击量、转化率、销售额等指标,对异常数据(如突然飙升)立即预警。
- 订单维度分析:通过归因路径(首次点击到成交时间、渠道交叉)识别作弊订单(如大量订单在支付前X分钟完成)。
- 用户行为追踪:分析用户从浏览到购买的完整路径,剔除无站内行为、跳出率高的流量。
3. 事后完善
- 黑名单与白名单:屏蔽已知作弊IP、设备ID,允许可信渠道(如搜索引擎流量)。
- 规则库更新:定期复盘作弊案例,优化规则引擎和机器学习模型。
- 跨平台数据共享:与媒体平台、第三方反作弊工具(如DoubleVerify、IAS)共享数据,形成行业联防。
四、实战案例:CPS广告反作弊
以某电商平台的CPS(按销售付费)广告为例,反作弊流程如下:
- 事前:在联盟协议中明确禁止刷单、劫持流量,要求联盟客提交推广网站和合作邮箱。
- 事中:监控订单归因路径,发现某渠道大量订单在支付前5分钟完成,且用户无站内浏览行为,标记为可疑。
- 事后:通过设备指纹和IP分析,确认该渠道使用真机农场作弊,封禁账号并追回佣金。
五、反作弊的难点与应对
- 误杀率控制:避免误判真实用户(如企业内网共享IP),需结合业务规则调整阈值。
- 实时性要求:高并发场景下需低延迟检测(如DSP实时竞价),采用“实时层-近实时层-离线层”分层处理。
- 作弊手段进化:持续更新模型和规则,结合人工审核应对新型作弊(如激励点击农场、深度伪装流量)。